内容简介 · · · · · ·
一本描写191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图景的文集,收录了陈平原、杨奎松、马勇、沈艾娣等多位学者的文章,包含访谈、随笔、影集、书评等多种文体,囊括了20世纪初大转型期中国社会各领域、各层面的历史情景,多角度、全方位地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在面对转 型时的应对策略、心态变化,视野之开阔、叙事之生动也难得一见,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与反帝反封建运动,掌握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脉络,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。
原文摘录 · · · · · ·
1904年,丁初我即发表《女子家庭革命说》,主张家庭革命、男女平等和女子解放:“鸣呼!革命何物乎,权利之代价,奴隶之变相,不得已而一用之爆药也。故今日非处专制压制之下不必言革命,非处再重专制压制之下,更不必言女子之家庭革命。”这种家庭革命的呼唤,也是从个人权利出发的。 1907-1908年间,“三纲革命”已被提出了,发出所谓“排孔征言”,对中国文化发起全面的批判。他们指出:“所谓三纲,出于狡者之创造,以伪道德之迷信保君父等之强权也。”因而主张:“一、人人平等,二、父子平等,三、男女平等”。
陈独秀的初衷,也是《新青年》的初衷。陈独秀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:“共和政治不是推皇帝便算了事。国体改革,一切学术思想亦必同时改革;单换一块共和国招牌,而店中所卖的,还是那些皇帝“御用”的旧货,绝不得谓为革命成功。法国当未革命之前,就有卢梭、福禄特尔、孟斯鸠诸人,各以天赋人权、平等自由之说,灌入人民脑中;所以打破帝制,共和思想,即深入于一般人心。美国当属英的时候,平等、自由、民约诸说,已深印于人心,所以甫脱英国的范围,即能建设平民政治。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,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;所以皇帝虽退位,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。所以入民国以来,总统之行为,几无一处不摹仿皇帝。皇帝祀天,总统也礼天;皇帝尊孔,总统也尊孔;皇帝出来地下敷黄土,总统出来地下也敷黄土;这就是制度革命,思想不革命的铁证。” 在现代政治体制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,袁世凯、杨度、康有为选择了国情,试图改変国体以适应之;陈独秀们则选择了现代政治制度、要改变国情以适应国体,这是一种理想主义,这并不奇怪,因为启蒙主义者本来就是理想主义者。这种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不同,实用主义往往顺应国情而不惜修改甚至放弃理想;理想主义者却总是为理想的实现而改变现实。 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,需要克服专制传统之下形成的意识状态,建立新的意识。这种新的意识的核心就是公民的权利意识。 如果国民仍然是低头弯腰的奴オ,不仅会重新出现皇帝,而且即使不出现皇帝,最高权力拥有者也会与皇帝相去不远。一旦国家的真正主人难以摆脱奴才的姿态和奴才意识,政府官员就自然会成为主子。 《新青年》创办的初衷,一方面要造就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个人,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;一方面必须破除“特别国情”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神圣性使人知道,传统并非神圣不可改变的。
觉醒的年代:1919年前后的中国
9787203114857